多年来,孩子们在学校上课往往面临这样的窘境:音乐课和美术课被语数外占用,在很多老师和家长心里,这些美术培训和音乐美术培训课程与那些决定排名和升学的主课相比,一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理所应当让位于主课。

  而在近几年,艺术教育被边缘化的局面似乎开始得到扭转。

  2016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十三五”末,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将在江苏每个市推行。

  此后,泰州和淮安首先出台实施方案,从2016年新入学的初一学生开始试行,2019年中考将新增音乐和美术两门考试科目。而其他市也将在2020年实施“音乐美术纳入中考”。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只是素质测评,不占中考总分的大头,被纳入中考的音乐和美术,总算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这个消息出来的时候,很多家长表示担忧,有的家长认为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还有家长认为在音乐和美术上花费精力,会影响孩子主课的学习。

  政策的核心在于美育,关于美育这个略显陌生的词语,自近几年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以来,一直伴随着模糊不清的理解甚至是误解,短时间内还没有深化到每一位家长的意识里。

  那么“美育”这个听起来有点大而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又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而美育其实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早在1912年,蔡元培提出美育这一教育方针,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在他看来,“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卒者也。……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

  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多上音乐课和美术课,更不是熟练掌握音乐和美术等技艺,在艺术考级中获得荣誉,而是通过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教育的手段,提升孩子感知和辨别美的能力,从而浸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的人生提供内在的滋养。

  音乐和美术,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让美育抵达人心的一种途径。

  因此,如果你站在短期功利性的角度,以可量化的结果来看美育,也许你认为这对孩子意义不大,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美育。而如果你从长远的角度,从对孩子精神的持续影响力上看美育,美育对孩子来说便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便是一件让美走入孩子视线和人生的事情。

  “美”这个看似虚无的概念,也许无关经济利益,无关物质生活,却与人们精神的愉悦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好的事物总是激荡和鼓舞着人心,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听一首悦耳动听的音乐,看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那些人生中无关现实利益的事情,却因为“美”的力量,点亮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于父母来说,一切为了孩子的努力,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一个能够发现美并欣赏美的孩子,他的人生自然而然会被无数的美好环绕,必然不会缺少幸福感。

  能够将美融入自己一生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内心永不干涸,永远饱含能量的人,这样的人,无论是遇到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都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

  李银河说:“世上最让她觉得珍贵的两件事,一件是爱,另一件就是美。而音乐无疑将两者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本身是美、是爱,也探索美、唤醒爱。音乐不仅使人快乐、使人共舞、使人感受到自己不孤独而有生活和闯荡的勇气,更使人善良、使人宽和、使人看到世界上每一种不同并学会雅俗共赏、坦然亲吻每一种生活方式。音乐带给人的不仅是表面的情绪感染,更是内心的开辟和撼动。”

  如果说学习知识和技术是对一个人的外修,让一个人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那么美育就是对一个人的内练,让一个人在拥有强大的内在能量。

  过去,人们追求对孩子“有用”的教育,将科学知识、逻辑思维视作教育的重心,而将艺术抛诸脑后。人们夸一个孩子聪明,往往因为他数学成绩好,反应灵敏,而对于艺术生,却鄙夷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才去学艺术。

  事实上,很多人对艺术存在误解。而学习艺术带来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得重要。

  区别于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理科科目,艺术从人的感受出发,侧重于人的感性思维,更具开放性和发散性,在这种思维不受拘束的艺术的学习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会被开发出来。

  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那些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学习中的逻辑能力,人工智能都会比我们更具优势,17年柯洁大败阿尔法狗便是人工智能超强计算能力的一次佐证。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报告称,随着科技进步,到2030年:全球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全球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

  人工智能强归强,但是也存在弱点,唯一不会取代的,就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对如今的孩子来说最应该注重培养的,便是由艺术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美育”这一概念在学校的落实,家长们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将会趋于认可。

  然而,仅仅认可学校的美术培训教育远远不够,作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者,身为家长,也应该将美育当作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时刻引导孩子在艺术中感受美,让美育“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孩子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