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今在美术训练中的最大弊病是“学而不思”,过于注重美术的技能训练,严重忽略对艺术本质意义上的了解掌握与思维。学中国画总是从临摹《介子园画谱》开始,学西画则是石膏几何体。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对情感的捕捉表现和对客观事物创造性的发现与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千变万化,对生活的体验也因人而异,千百年来美术正是在不断的发现与创造中发展变化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这样的学生,素描学了好几年,然而他印象中的素描就是明暗素描中的石膏像与真人头像,你如是让他画点别的他就会一筹莫展,这就是上述模式化美术训练带来的后果。素描是什么?素描不仅仅是石膏像、真人头像,它们只是素描学习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最终目的。素描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感知能力和表达这种能力的艺术表现方法,素描是培养艺术家的一种基础训练手段,使之能掌握的一种思维、观察和表现方法,而那种把素描视为对客观物象重复再现充其量只是培养一种低层次的技工而已。更为严重的是,经过这种单一技能训练的学生已经不习惯、不会主动思考了,长期的重复性技能训练磨灭了他的灵性和思维。


 

 作为美术学习基础,素描的学习首先就是培养一种观察思维的习惯,思维与思想是分不开的,有了思维就会逐渐形成思想,如果说思维是思想的过程,那么思想便是思维的结果。这里所说的思想是艺术家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创造意识,思维是指艺术表现过程中的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是通向思想境界的过程与准备。艺术创作之所以能产生与表达思想,它是一种艺术家长期学习积累与思考的结果,而决否凭一时“灵感”而胡思乱想一番就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思想。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单一机械的套路模式是无法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的。所以美术的技法技能中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不变以应对变化的,有在变化中求丰富的,有永远适用的,有过时失效的……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或过时失效的技能训练方法,其后果可想而知。



  今天的美术基础教育既不能成为表面的、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也不是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究性理论堆积。它是一种可以配合高校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观念。那么又怎样把握正确的美术学习方法呢?首先提醒学生的是不要相信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一种荒谬之论,说是有一种唯一永恒不变的表现方法可以解决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专家和相关美术技法出版物,因为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出版物不再是永远的导向与样板,如今书店里满天飞的美术技法介绍书籍许多只是出版商的一种商业行为,好销就出,这是一种不是很负责任的市场行为。思维既不能包办思想内容,则任何套路化技法训练无法保证能够进入艺术的殿堂,艺术发展日新月异,因而美术学习的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因人而异。有一点是共通的,比如素描学习中无论是运用明暗素描、线描、还是线面结合,无论是用铅笔、还是炭笔、木炭笔、色粉笔,甚至是毛笔、钢笔、原子笔等,只要是能够把你的所思所想通过图形的方式适当地表达出来就是掌握了素描语言与技能,也就是常说的对生活的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决定其思维方法的多元性,素描训练中,学生面对同一样物体其感受必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经历和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画出同样模式的物体,这里面肯定有问题:(1)没有思维,不动脑筋去观察体验。(2)机械重复模仿如同相机,它们反映同样的意味这和艺术无关。我们不难看到,对同样内容的生活体验中中国哲人与西方思想家之间的反映差异有多大。比如孔子在川上看见流水一去不返,不禁喟然叹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而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一次在小河里洗脚,他把脚缩回来又复伸下去,蓦然有感于中:“我第二次伸脚碰到的水已经不是第一次的水了!”相同的感受不相同的表达方式。哲学的思考同样反映出艺术的本质,艺术家面对同一事物的艺术创作体现在构思构图、形体色彩、情感意愿、风格形式之间的差异会更鲜明而独特,而这种思想意识和思维习惯是需要在素描训练中就注重培养的。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衷心地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带着思考去学习美术,通过学习掌握的是正确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多元的表现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会了美术技法的皮毛。